1991年,George Arthu rAkerlof 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拖延与顺从》。其中提到他自己有一次拖延了八个月,才把一箱早该寄出的衣物送去邮局。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关于“拖延”的研究,开始进入各种学家的视野。
十年之后,2001年,这个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者圈子里面流传一个说法,说如果你忽然看见谁今天在微博上异常活跃,晒晒TA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东家长李家短,跟TA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TA都要跟着去嚷嚷两句,那八成是TA的截稿日期要到了:这是垂死挣扎的各种表现。
George Akerlof当然不是因为拖延才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记者们也并非在交稿前一刻变得无比八卦而完成那些即时的稿件。可重要的是,从天才到普通人,拖延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
和抑郁症、强迫症(等)不同,至今心理学的临床诊断里面,尚未出现过“拖延症”这个词语。尽管“拖延”似乎在“吞噬”着我们的耐心、精力甚至体力,但它还远不能被称为一种疾病。
所以别担心:)。
那,各路学家研究了这二十多年,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所谓“战拖”的方法一一在江湖上出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拖延公式”:
U=EV/ID
战拖=信心*价值/冲动*回报延迟
我列出这个公式来,没有更深刻的意思,只是想让你们觉得“哇晒,牛X”。我真正想说的是,是否拖延,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价,和你的获得之间,你做一个选择。
- 上一篇:小学生有爱情吗?
- 下一篇:活着还是死去?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