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有一种现象格外引人关注——部分人有着自我作践的行为模式。他们或是过度苛责自己,或是陷入自暴自弃的境地,种种表现让人既困惑又心疼。今天,作为心理医生,我将运用专业知识,为大家深度剖析喜欢作践自己的人所蕴含的心理,以及隐藏在其背后那令人动容的原因,带大家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心理世界。
低自尊心理: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低自尊是导致自我作践行为的常见心理根源之一。这类人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极低,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长期遭受父母的批评指责、老师的忽视、同伴的排挤等负面经历,这些经历不断侵蚀着他们的自我认知。例如,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不断数落“你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他就会从心底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值得被爱的。在这种低自尊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会通过作践自己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负面认知。比如过度节食,即使身体已经很虚弱,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认为只有变得更瘦才能被接纳;或者在工作中不断接受超出负荷的任务,即使身心俱疲,也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惩罚,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童年创伤的阴影:未愈合的心灵伤口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深远。像遭受过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创伤的人,在成年后很可能会出现自我作践的行为。这些创伤让他们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才导致了那些可怕的事情发生。例如,曾经被性侵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不检点”才引发了侵害,这种错误的认知在其内心扎根,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通过自我伤害、自我贬低等作践自己的行为来“赎罪”。而且童年创伤还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当他们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无法采用健康的方式去处理,只能通过自我作践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情感隔离与自我防御:错误的应对机制
有些人喜欢作践自己是源于情感隔离和错误的自我防御机制。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受重大挫折,如被恋人背叛、被朋友抛弃等,内心的痛苦让他们难以承受。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同时也通过作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比如有的人在失恋后开始酗酒、熬夜,放纵自己的生活,看似是在惩罚自己,其实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与外界的情感刺激隔离开。他们认为,只有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才能避免未来可能到来的伤害,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
追求完美的扭曲:过度的自我苛责
有一部分人作践自己是因为过度追求完美。他们对自己设定了极高的标准,一旦达不到这些标准,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我否定之中。在他们眼中,任何一点瑕疵都是不可原谅的。比如一位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一次考试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满分,就开始疯狂刷题,不允许自己休息,甚至惩罚自己不吃饭。这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断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压力,一旦压力超出承受范围,就会通过作践自己的行为来发泄和“弥补”自己所谓的“过错”。
结语
通过对喜欢作践自己的人心理的深度探析,我们发现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低自尊心理导致他们自我价值感缺失,通过作践自己来验证负面认知;童年创伤的阴影如未愈合的心灵伤口,让他们充满自责和愧疚从而自我伤害;情感隔离与错误的自我防御机制使他们选择用消极的方式应对人际交往的挫折;过度追求完美的扭曲心态则让他们过度苛责自己。了解这些原因后,我们应该给予这类人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社会,都可以在发现身边人有自我作践倾向时,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治愈内心的创伤,建立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模式,走出自我作践的困境,拥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