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情绪波动非常大的人。比如小李,他有时候活力满满,自信爆棚,计划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很多宏伟的目标,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但没过多久,又变得极度消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小李的家人和朋友都很担心他,却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了,有人说他这是心理问题,有人则怀疑是精神方面出了毛病。其实,小李很可能是患上了双相障碍。那么,双相障碍究竟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双相障碍的定义
症状表现:双相障碍,也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它的主要特点是患者会经历情绪的两极波动。既有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等。比如前面提到的小李,在躁狂发作时,会觉得自己能力超群,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精力旺盛得不需要太多睡眠。也有抑郁发作,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在抑郁发作时,小李会整天唉声叹气,对以前喜欢的事情都不再感兴趣,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发病原因:双相障碍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遗传因素在双相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双相障碍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神经生物学方面,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血清素等,也可能导致双相障碍的发生。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的压力、重大的生活事件等,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
精神病与心理病的区别
概念不同:精神病通常指的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知严重偏离现实。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事物,坚信一些不真实的事情。心理病则相对较轻,主要是指在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患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基本正常,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治疗方法不同:精神病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同时,可能还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心理病的治疗则更侧重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缓解心理症状。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会辅助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情绪。
社会功能影响不同:精神病患者由于症状较为严重,往往会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心理病患者虽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通常还能够保持基本的社会功能,能够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一些日常活动。
双相障碍的归属
从疾病分类看:在医学上,双相障碍被归类为精神障碍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大脑的神经生物学改变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双相障碍患者在发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在严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
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双相障碍的发生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可以诱发双相障碍的发作,而且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心理治疗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规律,学会应对情绪波动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双相障碍属于精神病的范畴,但它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连。它具有精神病的一些特征,如存在生物学基础和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同时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和治疗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双相障碍与精神病、心理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种疾病,及时发现症状并寻求专业的治疗。对于双相障碍患者,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